渔舟唱晚古筝曲(古筝曲《春江花月夜》)

《渔舟唱晚》古筝曲的大意

《渔舟唱晚》乐曲描绘了在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。

乐曲开始,以优美典雅的曲调、舒缓的节奏,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。接着,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,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。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,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,环绕一段旋律层层下落。

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,并加以多次反复,而且速度逐次加快,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,片片白帆随波逐流,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。这首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、古筝二重奏、小提琴独奏曲及长笛独奏曲。

扩展资料:

乐曲的发展:

由山东省临清市金灼南大师将传统筝曲《双板》《三环套日》《流水激石》编创成一曲,取名《渔舟唱晚》,成为一首著名的筝曲,广为流传。建国后,著名音乐家黎国荃先生根据同名筝曲曾改编创作为小提琴曲,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,吕思清、盛中国、俞丽拿都曾倾情演绎。

1984年,著名电子琴演奏大师浦琪璋将其改编并用电子琴完美演奏,中央电视台选取其1分36秒至2分43秒作为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,一直沿用至今。三十多年不变的背景音乐,成为十四亿人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,它也是全世界所有电视栏目中播放时间最长的背景音乐

天气预报渔舟唱晚和古筝曲渔舟唱晚的区别

天气预报的《渔舟唱晚》和古筝曲《渔舟唱晚》有一定的区别。

天气预报的《渔舟唱晚》是电子琴版本,由电子琴演奏家浦琪璋改编。它与古筝版的《渔舟唱晚》在编曲上有所不同,但主旋律仍有相似之处。

总的来说,它们在乐器演奏风格和编曲上存在差异,但主旋律仍有相似之处。

求《渔舟唱晚》小提琴与古筝合奏谱~

《渔舟唱晚》原是一首著名的古筝曲,乐曲开头舒缓典雅,描绘夕阳斜照碧波的画面;接着音调逐层递降,反复变化,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,表现渔翁唱晚的情趣。此曲最大的特色,就是用递升递降的的旋律多次反复演奏,并且逐渐加快,音乐跌宕起伏,表现了流水的层涌回荡,渔船随波渐远的情景,是一首蕴含诗情画意的优秀筝曲。此曲不仅深受筝家们的喜爱和重视,也颇受其他门类音乐家的青睐。它先后被改编成民乐合奏曲,古筝二胡重奏曲以及小提琴独奏曲[i]等。

以下是莫凡改编的《渔舟唱晚》小提琴与古筝合奏谱:

古筝曲子《渔舟唱晚》的作者

在一般音乐书谱中,古筝曲《渔舟唱晚》为娄树华编曲。其实不然,应为魏子猷传谱,娄树华演奏,才切合实际。

魏子猷(1875—1936)河南遂平县人,是我国近现代首届一指的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。他技艺精湛,文化高深,是一位知识型的民族民间音乐家。他盛年为官,当过县委,后辞去官职,寓居北京,在北京“道德学社”传授筝艺。所以筝曲皆名优曲佳,内涵丰富,意境深远。如《关雎》、《百鸟朝凤》、《天下大同》等。《渔舟唱晚》也是魏子猷先生传谱的一首古筝作品。该曲以唐代诗人王勃《滕王阁序》中“渔舟唱晚,响穷彭蠡之滨”一句的前四字为标题,描绘了夕阳西下,碧波万顷,渔人欸乃归舟的动人情景,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。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,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,使用了大篇幅的音型模进和华彩乐段,比传统的六十八板古筝曲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,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。曲成之后,让其高足娄树华习奏,娄树华勤学苦练,认真领悟,终创辉煌。魏子猷先生逝世后,《渔舟唱晚》经娄树华演奏,成为一首蜚声世界的中国古筝曲,现在是我国十大传统名曲之一。

关于古筝曲《渔舟唱晚》的来历,流传有几种说法。一是金灼南先生于1912年根据山东传统筝曲《流水击石》和《三环套日》改编而成。二是娄树华先生于1937年根据山东乐曲《归去来》改编而成。三是程午加先生于1928年在北京从魏子猷先生学习此曲后,根据记录整理成谱。还有猷先生的孙子也说,他以前经常听祖父弹奏《渔舟唱晚》这首乐曲。

以上说法之一的金灼南先生,是山东古筝流派的先驱,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慕名专程前往北京道德学社,和魏子猷先生交流筝艺,当时趁机向魏子猷先生学习《渔舟唱晚》是不言而喻的。至于娄树华和程午加二位先生,他们都是魏子猷先生的直传弟子,既然程午加先生从魏子猷先生那里学习并记录了《渔舟唱晚》,那么娄树华先生所弹奏的《渔舟唱晚》,必然也是从魏子猷先生那里学来的,只是经过他的加工润色,使乐曲更臻完美。因此,对《渔舟唱晚》的广为流传,并成为一首举世公认的中国传统名曲,娄树华先生也是功不可没的。

过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,音乐作品无法及时出版发表,只能通过互相交流演奏,逐渐传播推广,所以才形成《渔舟唱晚》的来历说法不一的状况。现在根据可靠史料,证明《渔舟唱晚》是魏子猷先生的传世之作,清源正本,珠还全浦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音乐典籍《中国古筝名曲荟萃》,也将《渔舟唱晚》归入了魏子猷先生传谱的河南古筝名曲之中,实际已对古筝曲《渔舟唱晚》的来历,作出明确结论。